國立中山大學
國立中山大學為南臺灣首要研究型大學,作為高屏地區地方發展的發動機,目前設有社會科學院、管理學院、文學院、理學院、工學院、海洋科學院以及跨領域的西灣學院,具備從人文藝術到工業科技、從社會關懷到海洋環境,多面向的專業師資及研究人員,為國家培育各專業領域的優秀學子,近40年來與南臺灣的發展共同成長。
高屏地區目前正處於產業轉型的過渡時期,中山大學陪伴地方一起從藝文科技進行地方升級,關注生態發展重建友善環境,同時協助農村偏鄉推動創生。連結七大學院的專業知識,對接聯合國SDGs永續發展目標,從「海洋教研守望」、「社會議題關懷」、「南方文化創造」、「產業經濟推動」、「地方治理協力」五大主軸進行大學社會責任的推展,並社會實踐、教學研究、行政整合三個層面策畫執行,實踐中山大學之社會責任。
USR 國際連結萌芽型《教育知識在地化與實踐場域全球化-由高雄舊港新灣出發》
計畫以中山大學西灣學院為主要團隊,以高雄的勞動價值為基底,發展出新的城市開創精神。計畫以「在地體現」與「全球識別」兩個角度,運用書寫化、影像化(D. Image)、漫畫化(Comic)、工藝化(Craft)、遊戲化(Play)、戲劇化(Dramatize)六大工具,進行地方文化實作以及國際議題連結。
計畫首先以兼具勞動與開創精神的前鎮草衙區域為地方實踐場域,地方學校共同合作,以在地文史為主軸共備課程,結合戲劇、市集、音樂、影像、書寫、工藝等多元形式做更具體且趣味的發展,並將前草區域的成功經驗延續至旗山地區,與在地學校及民間團體連結,進行文化深耕與推展。
國際連結的部分,則選擇相同坐落於轉型城市,以及專注於城鄉連結的大學,包含日本筑波大學、千葉大學等,引進「地域課題解決人才育成教育學程、美學與文化識讀等相關課程,並同步規劃跨場域的共備課程。計畫從生活場域議題、異國文化交流、課程跨域組織等面向,進行地方實作與國際議題連結,從文化培力與深化認同落實在地關懷的大學社會責任。
產學合創・在地共融:建構大學合作式培力推廣服務計畫
以「合作式培力與推廣服務」(Cooperative Empowerment and Extension Service, CEES)精神為主軸,透過「回應地方需求」、「激發多元學習」、「提升在地認同」、「產業永續經營」、「進行公共溝通」五大操作原則 ,規劃「推動產學合創,建構合作協力機制」希冀達成人才培訓、專業輔導育成、扮演資源、媒合角色及促進公共事務參與等目的。
由推廣大學合作式培力推展服務開始,透過校內社會實踐共學活動與社區協助服務,將學校專業能力及資源導入社區,為地方所用,同時培育在地人才。再來推動企業社會責任協力計畫,連結USR與CSR之推動模式,開發CSR課程並協助企業進行社會責任執行之診斷與規劃,媒合與企業精神相符的社會責任標的,同時為所需之地區、個案媒合雙方資源,共同發展出更具效益的學校及企業社會責任實踐規劃。最終將執行經驗與串聯資源,發展成學校合一的社會實踐課程,透過教師經驗分享、教學方法論建構、課程規劃與實踐,同時建立激勵認證制度,持續鼓勵師生走入社區,提升青年學子對於在地產生更高的認同感,促進合作夥伴關係。最終達成「人才培訓永續發展」、「整合專業輔導育成」、「扮演資源媒合角色」、「促進公共事務參與」等四大目標。
城市是一座共事館-鑲嵌於社會紋理的社區實踐
以高雄最早發展的旗津、鼓山、鹽埕作為核心場域,以「高雄學」地方文史為核心,分為地景永續、聲景節慶、願景品牌三大面向進行延伸, 發展成為生活社會、生態環境、生產經濟三個議題層面。在實作的部分,校園課程發展為九個實踐專案,包含基礎課程「博物館行銷實作」、 「校本課程共備實踐」 、 「高雄改名100年常設展」,願景課程 「海洋東亞、品牌港灣」 、 「國際鏈結、在地創生」 ,地景課程「濕地生態博物館」 、 「追求永續、推動城市與社區的轉型發展」,聲景課程「在地傳承及跨界創新」 、 「鹽埕生活實驗室與鹽夏不夜埕節慶活動」。
場域連結的部分,則依據不同的場域特性和地方團隊協力合作,旗津區以直創式的形式,旗津社會開創基地為核心,串聯戰爭與和平館、家扶中心、陽明海運探索館進行相關課程與計畫推動;南鼓山透過合作式的形式,連結棧庫群、鐵道故事館、打狗文史再興會社等地方組織,以產學合作形式推動地方創生。鹽埕區則高雄市歷史博物館、克朗德美術館共同協作,規劃地方文史展演活動。整體計畫將帶領學校師生從認識在地開始,延伸至社區回饋與培力,實踐大學與社區共榮的社會責任價值。
HISP《灣岸創生;高雄過渡社區的記憶再現與創新轉型》
中山大學以「灣岸創生:高雄過渡社區的記憶再現與創新轉型」計畫主題,沿高雄最早發展的三大灣岸區域:舊港區、左營區、前鎮草衙區,投入科研人才進行在地駐點。這三個區域同因城市發展而步入過渡階段,面臨人口外流與老化、基礎建設更新緩慢、缺乏社區創生意識等問題。中山大學未來將與三大社區共同發起創生運動,為當地注入感知與創造的活力,協助其轉型為具有社會創新動力的創生典範。
- 左營區-人文、歷史與記憶的考掘與再現
左營團隊以「人文、歷史與記憶的考掘與再現」為主軸,收集舊歷史記憶並以創新手法再現,用「渡.左營」為核心,反映左營在時空環境與人文族群上相互過渡交融的特質,與在地居民一同以藝術形式促成左營區在地的創新與轉型。
- 舊港區-跨世代公民參與:透過社區參與活動促進公民素養
高雄舊港區係指高雄港第一港口周遭的旗津、鹽埕、南鼓山等區域,團隊田野以參與式行動觀察進入社區,搭配資源對接與技術移轉培力,勾勒對未來的願景,產生行動方案。建立居民、社區組織、公部門的連結,激發社區自主性力量,培育在地人才,擴大社區參與效應。
- 前鎮草衙區-透過前鎮工業痕跡探索台灣勞動價值
前鎮曾是帶領台灣經濟起飛的工業重鎮,吸納大量來自全台各地的勞工來此「討生活」。然而隨著全球產業轉型、工廠移轉,遺留下來的卻是環境汙染、人口老化和認同危機。團隊從「勞動價值」的重新論述中,透過教育、紀錄、展演等形式,與社區共同學習、創新與改變。
國家發展委員會「地方創生推動政策」協助計畫
因應人口過度集中都會區、城鄉差異日益擴大,以及少子化和高齡人口比例增加等問題,行政院將民國108年(2019年)訂定為台灣地方創生元年,由國家發展委員會正式推動「地方創生」政策,整合各部會創生資源與計畫,根據地方特色發展產業,創造人口回流與成長。
中山大學為南台灣首要研究型大學,長期深入高屏各區域協助推展地方事務,此次地方創生政策推動,中山大學以黃義佑副校長為召集人,結合社會學系、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社會實踐與發展研究中心等校內專業團隊,透過舉辦工作坊與共識營、和在地團體深度對談、以及計畫書的整合撰寫,2019年起即協助高屏地區多的行政區共同規劃及爭取地方創生提案。2021年承接國發會「地方創生南區輔導中心」,共同輔導嘉義縣市、台南市、高雄市、屏東縣、澎湖縣地方青年團隊。
王宏仁
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所教授 國立中興大學行銷系副教授 國立中興大學行銷系助理教授 淡江大學未來學研究中心專任助理教授 中央研究院東南亞研究計畫博士後研究 經濟部促進外銷服務團 行政院秘書長辦公室 經濟部國際貿易局(經濟部駐外德語商務人員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