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優質教育與永續發展夥伴關係的 大學社會責任場域實踐

100台北市中正區思源街18號號卓越研究大樓四樓
目前位置結合優質教育與永續發展夥伴關係的 大學社會責任場域實踐

在聯合國17個「永續發展指標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中,目標 4 的「優質教育 (Quality Education)」 應該是談到大學社會責任 (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USR) 時最低位的果實 (Lowest hanging fruit)。任何大學設立的初衷也是最應盡的本分,理當就是提供優質的教育,因此,大學能對於 SDGs 所做出的最直接回應,就是責無旁貸地持續提供優質教育。

各式各樣的大學排名、評鑑成績,讓人們對於何謂好的大學有某些面向的理解。優質教育在這些排名或評鑑的定義,從注重研究成果的引用,學術聲譽的累積,到企業對於畢業生的好評,不外乎環繞著以學術成就為導向的績效指標 (performance indicator)。既然優質教育已經能夠用這些指標來概括,那麼為什麼我們還需要談「大學社會責任」?

如果 SDGs 中所談的優質大學教育是一個集大成之後所呈現的表象,那麼,真正的核心問題就在於—大學教育的本質與內涵應該是什麼。

臺灣大學自2019年2月開始,啟動了一段探索大學教育本質與內涵的反思旅程。透過訪談、工作坊與論壇等多元形式,思考大學教育的未來,想像「未來大學」的樣貌。「臺大創新設計學院 (D-School)」集思廣益收斂了一組未來大學建議方案,由「以學習者為中心的開放式大學」出發,歸納出未來大學需要大破與大立:「破」即為打破現有制度讓大學更加彈性、開放,「立」即為讓教與學轉為建立一個適合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組織文化以及連結網絡。

而在這破與立中,臺灣大學對於未來大學所建構的未來願景,則是希望每一位學習者從提升自我實踐能力出發,在學習的過程中也共同創造,促進群體智慧的累積,最終能達成一個共好的目標,增進社會的共同意識。

若把「大學社會責任」放在這個對未來大學的想望上來看,便會出現一個清晰的圖像,那就是將提供優質教育這個大學的核心任務作為根基,向外擴展 SDGs,讓每一個永續目標都能在學習者實踐自我的過程中,得到回應。

臺大創新設計學院在社會創新領域,透過獨特的「場域網絡養成機制」,以大學為節點組織、一個互惠的社會網絡,納入社區、企業、政府、非營利組織等行動者,以促進都市行動、社區經營為目的,提供工具、行動與場域,打破傳統線性的社會連結,打造共享、公平且共榮的社會實踐平台,形成多元且緊密連結的社會網絡。

這樣的作法,將優質教育與 SDGs 目標17的「永續發展夥伴關係 (Partnership For The Goals)」,緊密結合,透過學習者與永續合作夥伴在大小場域中的互動演驛,進一步對其他的永續發展目標做出實際的回應與行動。

一個例子,就是 D-School 透過「月經:理論、思潮與行動」這門通識課程,與校內的跨領域師資合作,從不同角度解釋或探討女性月經週期現象與所牽涉到的社會文化議題,並同時與從事月經倡議的非營利組織「小紅帽」建立夥伴合作關係,在課程中帶領學習者就 SDGs 目標 1 的「消除貧窮 (No Poverty)、目標 3 的「健康與人類福祉 (Good Health and Well-being)」、目標 5的「性別平等 (Gender Euality)」、目標 8 的「有尊嚴的勞動與經濟成長 (Decent Work and Economic Growth)」、目標 10 的「減少不平等 (Reduced Inequalities)」、目標 16 的「和平、正義和穩健的制度 (Peace, Justice and Strong Institution)」等面向,學習月經知識 (Learn)、為月經議題發聲 (Speak)、聆聽面臨月經困境人們的聲音 ( L i s t e n ) 並給予支持 ( S u p p o r t ) 。



我們認為在這樣的夥伴關係下所建構出來的優質教育,學習者透過共創達成永續目標的眼光,在過程中探索自我、進而了解自己,學習的最底層直接利己目的、同時在更大的框架之下被滿足,這個場域實踐的模式,對於未來大學教育願景的向下扎根,將有著長遠且深刻的影響。


臺大創新設計學院 (D-School)

D-School自2015年3月成立,致力於推動創新與創造能力的教育,打造學習者中心的跨領域創新教研環境,基於前六年的發展成效,2021年8月正式轉型為兼具教學與研究性質之功能性學院,以「創新·創業·創生·未來」為發展主軸,作為臺大未來大學之創新教育實驗沙盒,連結各學院與單位研發創新課程與方案,快速因應世界變遷與趨勢,培養未來創新人才。


(線上直播:Youtube平台: 月經:理論、思潮與行動)


創新:以設計思考為核心的議題式實作教育設計

D-School的創新課程主要在培養學生學會如何學習的能力,除了有核心的設計思考系列課程,亦持續與校內外跨領域教師或業師共同研發設計思考延伸的相關核心能力課程或議題式課程。近期新開課程有:「社會設計的基本形式」,邀請同學用身體去感受社會學概念,用雙腳去經歷物件社會,用雙手去輕推網絡變化;「食物設計與社會創新」帶領同學從更多地思考在地、互動、未來等眼所未見、但心所嚮往之處,思考啤酒的設計想像;「設計生活實境體驗」透過設計物件去理解並再設計生活場域中的體感經驗;「生活即博物的展示與實踐」探索在後博物館視角下,博物館的創意實踐作為形塑地方社會生活的行動意涵;「林場學校」透過戲劇方法與南澳地方關鍵行動者合作生產戲劇,作為共融設計的模式。


創業:透過「產業實務+業師團隊」引導與孵化

為了培養學生創業精神與領導力,D-School整合了校內兩大學分學程:首先,「創意創業學程(創創學程)」以創業為主體,目標為培養學生跨領域學習並整合實踐、展現多元創意以及不怕失敗之創業精神;而「領導學程」則期盼學生在探索未來的學習過程中,強化自身領導力、同儕合作能力,以團隊合作的方式服務社會,拓展實際經驗與正向社會影響力。兩學程皆是透過產業實務與業師加以引導與孵化學生團隊,導入更多產業體驗,學習縮短規劃與執行的距離,鼓勵從實踐的過程中反思與疊代方案及策略。


創生:體驗課程X場域共學X創新社區

創新社區的方法除了進駐社區,最有效率的方式,應該是讓臺灣大學成為一個平台,讓不同行動者在這個平台上找到所需與適切的資源,也讓不同關鍵行動者得以在此配對合作。讓使用者依其需求可彈性組合進而建立合作關係,並且讓不同的社區議題、課程知識、實作經驗,都可以在解決城鄉發展問題的過程中合作串連、交換知識、匯流共構。

近年執行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計畫:大學Plus,主要的概念是將校內與校外兩組大小場域來發展臺大—宜蘭組成的「淡蘭道移動式學習路徑」。目前在新北平溪、宜蘭深溝、南澳地區作為實踐場域合作的基礎上,結合校內與新北、宜蘭博物館群、在地高中職、地方團體組織,以體驗課程、移地教學與駐村交流活動等方式,提供關心SDGs優質教育指標相關的不同關鍵行動者一個共學共創的有機網絡平臺。110學年度開設的課程有:宜蘭南澳場域—林場學校、生活即博物的展示與實踐;宜蘭深溝場域—鄉村農業體驗、農村文化行動研究;校內場域—月經:理論、思潮與行動,田野工作坊。近期出版課程教材專書—田野敲敲門:現地研究基本功。




未來:建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開放式大學

由六大策略與四個核心精神對應許多未來大學行動方案,推出未來大學白皮書。2021年啟動的行動方案有「探索學習計畫」、「創新領域學士學位學程」、「領域專長」、「諮詢團(學習規劃辦公室/學輔專員)」、「設計你的課程」、「教育沙盒」,已經在籌備與規劃的有「校友保固計畫」、「產業學苑」等。


文章分享